在一個鄉鎮集貿市場,村民通過微信收款 馮小敏 攝
半月談記者
新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互聯網的深入發展,為城鄉變革提供了新的“數字力量”,在助力勤勞致富、服務鄉村發展、便利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助力勤勞致富
陜西省寶雞市眉縣齊鎮上廟村的屈喜花是個有志氣的農村婦女,她10來歲就擔起了家庭重任,照料起年邁的養父和智力殘疾的伯父。盡管生活艱辛,但她不服輸,一直干成了村里脫貧致富的典型。
“我相信,只要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和一雙勤勞的雙手,日子一定能芝麻開花節節高?!鼻不ㄕf,自家脫貧離不開國家的扶貧好政策和益農信息社的幫助。
她口中的益農信息社,是由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指導,大農圈與企業微信合力建設的。陜西益農社將惠農政策、氣象預警等信息實時轉發到村民微信群,讓村民第一時間規避災害損失,掌握合理布局種植、安排勞作的信息。今年“倒春寒”,陜西省上千個村的信息員第一時間將氣溫變化消息轉發到數十萬農民的微信上,大家防治及時,避免了重大損失。
為了減少當地農民種植獼猴桃缺乏長遠規劃、一哄而上的現象,打通供需信息關,陜西益農社用時3個月建設了7063個益農信息社,政府由此可以獲得全面、珍貴的產業發展數據,實現了供需有效對接。
服務鄉村發展
從前的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基礎設施差,百姓收入低,430戶(1520人)中就有貧困群眾88戶(330人),想創業也沒有門路和平臺。如今,趙家村早已順利摘帽。
趙家村的窮根是如何拔掉的?2016年,恰逢清豐縣大力實施“黨建+扶貧+食用菌”產業扶貧工程,濮陽市委組織部牽頭成立了黨建云平臺,開啟了“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的智慧黨建新模式。在這一平臺上,大家可以獻計獻策、溝通信息、對接相關部門提供服務等。
有了平臺助力,趙家村成功孵化實體產業,搭建起食用菌基地。針對不同情況,村里匯聚民智民意,探索創新了“包棚創業”“菌包托管”“勞務承包”“互助救濟”4種帶貧模式,讓村民參與產業發展。
如今,在趙家村食用菌基地,260余個白色塑料大棚排列整齊。走進一間大棚,村民盧利偉正麻利地搬運剛剛采摘的黑皮雞樅菌,談到年收入,她指著一輛黑色汽車說:“買它不成問題?!?/p>
便利社會治理
小到亂扔垃圾,大到老人走失……城市中,一些網格員在工作中面臨點多、面大、事雜的問題,倍感壓力。不過,有了企業微信政府版的助力,情況變得不同。
在湖北宜昌、湖南岳陽、廣東廣州白云區等地,社區治理引入了企業微信政務版。2020年,湖北宜昌將疫情期間建立的居民服務微信群遷移至企業微信,1.1萬名網格員通過1.2萬多個“企業微信+微信”互通群,連接服務100萬居民,極大便利了工作。
今年以來,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為實現法官與案件當事人之間的更好溝通,吳江區人民法院在企業微信上建立“一案一群”工作機制,把案件當事人、律師、法官、書記員拉入“互通群”中,讓立案后的多方交流、訴前調解等更加高效。此外,吳江法院還通過企業微信對法院執行工作現場直播,全面推進“陽光執行”。
對此,中央黨校教授趙虎吉表示,這些改革舉措和治理成效正是“數字力量”的體現,這種力量將成為發展、變革的新動力。